徜徉 Modest

一个正在不停充实自己的透明君。
CN 徜徉
文画双修,技艺不精。
佛系产粮,若您喜欢,不胜荣幸。

读书笔记

不打tag,作一些零碎的摘抄和读后感,单纯为了给自己、给以后的自己看。会更新,随着所看书籍的变化也许会在之后推翻之前的观点,但不会删除。

《君子之道》余秋雨
摘抄:
1.
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,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。复兴中华文化,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。
这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。

2.
文化和梦,都会以“原型”(archetype)、“原始意象”(primordial images)的方式成为一个民族的“自画像”(self-potrrait),反复出现在集体心理活动中。
这一来,“集体人格”就具有了长期稳定的象征意义。照荣格的一个漂亮说法,成了“有故乡的灵魂”。

3.
文化的最后一级台阶,就是为灵魂找到故乡,或者说,找到有故乡的灵魂。

4.
“他们谈《易经》,胡适告诉荣格说,他不太相信《易经》,并说那该是一种魔术和符咒。荣格听到后,急问他曾经尝试过没有,胡适点头。荣格再问他,《易经》卦内的答案是不是真实的,对他有没有帮助。
这一连串的问题,使胡适很难受。荣格也开始意识到,中国当代学者已渐渐走向西方的科学境界,对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怀疑了。”

5.
我也不喜欢“国粹”、“国学”等低级复古主义的提法,认为那是借用国家主义来实行排他主义,而且主要是排斥国内的其他艺术和学问;但是,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寻找民族生存的远古基因,与我们的现代化努力并不抵牾。

6.
王道、道德、仁义等等,大家都会说,但当这些文化理念全都沉淀为人格,而且由悠久的岁月沉淀为集体人格,别的人群要学,就不容易了。

7.
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,其中衍伸最广、重叠最多、渗透最密的,莫过于“君子”。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“最大公约数”。

8.
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,揭示丑恶的“国民性”。看似深刻,但与儒家一比,层次就低得多了。儒家大师如林,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?但是,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,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。
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,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、集中、灌注、融合。因此,“君子”两字包罗万象,非同小可。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,即可称之为“君子之道”。甚至,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。

9.
中国文化的延续,是君子人格的延续;中国文化的刚健,是君子人格的刚健;中国文化的缺憾,是君子人格的缺憾;中国文化的更新,是君子人格的更新。
如果说,文化的最初踪影,是人的痕迹,那么,文化的最后结晶,是人的归属。

《冰河》余秋雨
1.
这是震撼性的霎时回归。回归山区小院,回归妈妈身边,回归落日风气拨灯捧盅的一天终极。一切风华名号旌旗捷报,哪比得过关门闭窗檀木浴盆热水蒸汽的氤氲环抱?一下水就想酣然睡去却又徒然惊觉,这是险而又险的悬崖顶端。顶端上,居然有一个檀木浴盆,不知边沿即是万丈深渊。

2.
“大道在婴,大雄在女。”
“大哲在乡,大邪在书。”

评论
热度 ( 5 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徜徉 Modest | Powered by LOFTER